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3-07-19 17:42:19 来源:本站

藏政发〔201181号文件: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规划

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一一年九月

  

   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5

第三节 发展趋势 9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2

第三章 主要任务 13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 大力发展高原生物产业 扩大产业规模 14

第三节 培育知名品牌 壮大骨干企业 15

第四节 加大民族食品开发力度 15

第五节 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15

第六节 提升产品质量 强化食品安全 16

第四章 重点领域 17

第一节 矿泉水及特色饮品加工领域 17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领域 19

第三节 畜禽制品加工领域 21

第四节 林下产品加工领域 24

第五节 油脂加工领域 25

第六节 保健食品加工领域 26

第五章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29

第一节 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9

第二节 大力做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 29

第三节 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的任务 30

第四节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第六章 保障措施 35

第一节 强化政策落实 35

第二节 加强行业管理 36

第三节 加大资金扶持 36

第四节 加快科技创新 37

第五节 注重人才培养 38

第六节 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8

第七节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39

第八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39

第九节 加大宣传力度 39

  

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作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十一五”期间,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规模显著增强。截至2010年底,完成工业总产值14.4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5.61亿元的19.1%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进西藏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探索西藏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抓住机遇,科学制定“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规划,对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精神,按照《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特编制《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阐明了发展的目标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我区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从事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生产、流通企业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联系,协同合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十二五”时期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区高原生物与绿色食(饮)品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开拓市场领域,提升产品质量,已发展成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与绿色食(饮)品业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分析“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有利环境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产业持续发展,效益稳步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全区获得生产许可及质量安全标志认证的食(饮)品企业8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42亿元,相比于2005年的4.70亿元,增长了206.8%,年均增长25%以上。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上升。矿泉水、啤酒、青稞麦片、高原食用菌等绿色食(饮)品和红景天、冬虫夏草等保健食品生产能力快速上升。“十一五”末,全区啤酒产量达13.33万吨,年均增长22%以上;瓶装饮用水产量为8.52万吨,年均增长84%以上。粮油、果蔬、肉类、奶类、林下产品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同时,吸纳了大量农牧民就业,提高了农牧业的产能,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打造出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孜、堆龙、曲水、日喀则、山南、昌都等工业园区和林芝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那曲物流中心工业加工区,加快了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区域明显、精深加工、优势突出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产业布局。

三、龙头企业培育壮大

“十一五”期间,围绕矿泉水、青稞、荞麦、牦牛等特色资源,通过产业优化、结构调整、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和加工能力向优势企业集中,拥有了一批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四、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我区在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品质塑造与内涵提升,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培育,提升现有品牌,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食(饮)品品牌4个;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认证的食(饮)品产品6个。部分产品成功走向区外,走向世界,获得了上海世博会指定产品、优质矿泉水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称号,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形成了独特的市场优势。

五、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我区食(饮)品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使食品质量管理真正纳入标准化、法制化轨道,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水平均有大幅提高。部分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证;产品和原料获得多项有机证书。

六、科技创新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加大了对特色产品研究开发的投入,引导区内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了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对生物资源产业化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进和研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区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优质油菜藏油五号产业化示范”等三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验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支撑项目得到了实施。攻克了传统青稞酒工业化生产和保质期难题。黑啤酒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得到申报和保护。研究开发的生物寡糖项目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虫草、红景天系列产品的开发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青稞红曲等系列生物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

七、农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通过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项目建设,带动了全区7地市、73个县、1个行政区的优质青稞种植、白绒山羊、藏香猪、藏鸡、牦牛及藏系绵羊养殖,促进了项目区群众就业、增收。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一、产业发展机遇

——政策优势明显。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把西藏建成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习近平副主席在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活动时指出要立足于西藏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西藏特色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国家和各省(市)将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支持我区的发展。《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对“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是新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实保障。

——特色优势凸显。我区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美,物种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及高原特色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随着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的逐渐完善,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安全、营养方便型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西藏牌”、“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文化牌”食品发展潜力巨大。

——原材料资源丰富。我区物种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6400多种,大型真菌878种。我区水资源丰富,其中冰川面积约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2亿立方米。截至2010年底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约90万吨以上,其中青稞产量约60万吨。蔬菜总产量约58万吨以上。全区牲畜存栏控制在2400万头(只、匹),牛出栏数137万头,出栏率21%,猪出栏数20万头,出栏率58.7%,羊出栏数530万头,出栏率33.1%,肉类总产量26万吨,奶类总产量30万吨。这些优质、多样的原料资源为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旅游优势丰富。我区是国家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建筑等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我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区旅游业将迎来空前发展。旅游业将是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宣传的助推器,是产品宣传、流通的重要窗口和途径。

——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四国毗邻,边贸交易源远流长。随着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的建成,我区将成为通往南亚的“贸易走廊”,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外贸前景。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产业发展较全国仍有很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产业发展水平低。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企业“小、低、散、乱”现象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主导产品雷同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产品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缺乏强有力支撑。

——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业研发资金缺乏,科技创新滞后,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意识不强,产学研结合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缓慢。

——产业人才匮乏。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及熟练技术工人紧缺。一些企业发展思路不够明确,缺乏长远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认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摒弃重物轻人、单独追求短期利润的陈旧管理思路,对各类人员使用多、培养少,对有限的现有人才重视不够,制约了企业及产业的发展。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应用薄弱问题突出。个别企业检测设备缺乏,检验手段落后,食品包装和标签使用不规范,原料进厂与产品出厂检验、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键点控制、问题食品处理、召回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缺乏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的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成本日益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内地食品企业无论是在技术装备、科研、还是产品质量、种类和市场营销上相对于我区占据明显优势,因此我区食品产业要扩大发展,占领国内外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融资难。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商业化运作因素制约,企业贷款门槛高,贷款程序繁琐,而我区食(饮)品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本身财务管理较差、可供信贷抵押资产少、企业授信等级低,企业获得金融贷款难度巨大。加之受区内风险投资机构少、上市融资机会低、金融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渠道匮乏、融资难。

第三节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工业将朝着绿色、营养、方便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十二五”时期将是保健食品、生物食品迅猛发展的时代,富含多种有益元素和营养成份的高原特色食品、保健品将受到国内外各界的认可和青睐。

“十二五”时期,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将依托区内多样性的高原生物和丰富的林下资源,紧抓发展机遇,克服不利因素,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朝着生物加工、保健制品加工等特色生物产业方向发展,高原生物制品及绿色保健食(饮)品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从新的起点出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培育壮大。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培养壮大特色加工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饮品、食品、保健品,把西藏建成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精神,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壮大二产。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政、学、研、企”联盟,依托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扩总量、提质量、调结构、拓市场为主线,立足区内市场,开拓区外市场,加快生物制品、保健制品等特色生物产业的研发,大力发展传统食(饮)品和现代大宗食(饮)品,加快推进矿泉水、青稞、荞麦系列产品加工、高原特色畜禽制品加工、高原林下产品开发、油脂加工和保健食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努力推进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总体布局与地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科学安排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现地域优势与区域优势相结合,总体布局与地域布局相结合,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立足于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抓住主要矛盾,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筹安排,重点发展优势领域。在突破优势领域的同时,加快发展其他领域,实现产业整体发展。

——坚持择优扶强与打造高端产品的原则

立足于我区资源局限的区情,加强行业管理,推进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扶持优势企业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发和应用,发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高端生物制品及绿色食(饮)品,推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度重视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实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寓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中,融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中,促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使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扩大产业总量,加快发展速度,推动区域性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到2015年,力争总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21亿元。为把西藏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饮品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专栏1:“十二五”时期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完成

2015年目标

目标

属性

主要目标

总产值(亿元)

14.42

58

预期性

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30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5.34

21

预期性

具体目标

啤酒产量(万吨)

13.33

20

预期性

矿泉水产量(万吨)

8.52

50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按照自治区关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区资源禀赋,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满足全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区外市场,为把我区建设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饮品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结构调整

打破完全按照行政区划配置资源的做法,依据区域特色优势和食(饮)品产业发展现状,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创建优势特色产业区,逐步建立藏东南地区野生菌类、核桃干果等林下资源加工基地及野生食品生产基地,藏中地区高原生物、矿泉水、青稞、畜禽肉制品生产基地,藏东北地区牦牛等畜禽肉制品加工基地,藏西北地区绒山羊等畜禽制品综合加工基地。加快完善现有工业园区设施,加紧建设新布局的产业园区,加强园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园区的商务配套环境,拓展园区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高原生物产业 扩大产业规模

遵循“生态优先、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集中发展”的方针,在保护特色高原生物的前提下,围绕优势资源开发,构筑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生物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以优势、特色高原生物为依托,以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线,重点开展濒危紧缺高原生物种植、繁育技术和高原动植物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及产业化工作。形成以冬虫夏草、红景天等原料为依托的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力争生物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培育知名品牌 壮大骨干企业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和开发意识,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手段,加大品牌培植开拓力度,重点加强对名、优、新、特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和知名品牌的产权保护,振兴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快创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逐步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第四节加大民族食品开发力度

加快民族和地方特色食品相关产品地方质量标准的制定。加大对民族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开发力度,将传统食品与现代大宗食(饮)品开发相结合,落实对生产企业的帮扶措施,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塑造一批强势的民族产品品牌,在满足区内人民需求、保障民生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发展。

第五节 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从建设研发队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源共享等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已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

第六节 提升产品质量 强化食品安全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动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质量管理检测体系的认证工作,推进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食品工业企业质量诚信和主体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整顿,鼓励企业建立严格的食品进货查验制度、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质量自检制度、食品储运及销售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报告备案制度、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四章 重点领域

在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品,重点研究开发青稞β-葡聚糖、虫草和红景天保健产品等,抓好青稞啤酒、矿泉水、牦牛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及乳制品生产,积极开拓区内外市场,打响高原特色生物品牌。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造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基地。根据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的发展特点,提出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

第一节矿泉水及特色饮品加工领域

 “十二五”期间,矿泉水及特色饮品加工领域要加强行业管理,统一规划,避免因品牌混乱、市场无序造成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大产业集聚,整合市场,提高生产技术,培植拳头产品,形成统一品牌,实施集团化经营,逐步打入国内外市场,把我区建设成为优质矿泉水和饮品示范基地。

一、生产中高端矿泉水

立足我区矿泉水具有水质好、无污染等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矿泉水生产和包装线,扩大产能,生产中高端矿泉水。做大、做强、做精矿泉水产业,创建饮用水品牌,占领国内乃至国外高端矿泉水市场。

二、发展功能性饮用水及饮料

根据国内外饮料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研究开发功能性饮料和矿泉水,拓宽饮料产品品种,生产含碘、锌、硒等特殊成分矿泉水、保健型饮料、医药用矿泉水,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饮料生产专利技术,抓住机遇,占领功能性饮料产品市场。

三、发展以青稞啤酒为主的特色饮品

立足我区水资源丰富而无污染等优势,加快推进啤酒生产技术改造,提高啤酒生产水平。以青稞等我区特色粮食为原料,发展特色啤酒市场,提高我区啤酒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领域

“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领域主要包括青稞、荞麦、马铃薯、葡萄加工等。利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强农产品有机种植,在保障人民群众口粮的基础上,一方面发展以糌粑、青稞酒等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传统食(饮)品;另一方面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精深度和科技含量,发展青稞、荞麦系列有机、绿色食品。

一、生产民族传统食(饮)品

加大对特色青稞食品的开发力度,重点生产糌粑、青稞酒等具有我区特色的传统食(饮)品,改进工艺,改良包装,与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区外市场,弘扬传统饮食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二、开发绿色食品

重点开展食品开发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解决青稞、荞麦生产和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青稞胚芽油、青稞低聚糖及其衍生物、青稞蛋白粉、青稞低聚肽、青稞休闲食品、青稞膳食纤维等系列青稞产品,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培养具有我区特色的绿色产品。

三、发展马铃薯、葡萄等农产品加工

以优质、无污染的马铃薯、葡萄等农产品为原料,不断完善加工工艺,加工生产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环保餐具、水晶精皮、薯渣副产品,完善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推广优质葡萄种植,做好葡萄、野生葡萄加工,不断提高酿制加工水平。

第三节畜禽制品加工领域

立足我区特色畜禽资源优势,加快育种及人工养殖基地或半人工养殖建设,提高育肥速度,缩短出栏时间,采用现代屠宰技术,发展冷鲜肉,精细肉等。大力发展风干肉、酱卤肉、手撕肉、牦牛乳、酥油、奶渣等具有我区特色的传统民族食品。重点发展肉制品精细加工和副产品生物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一、发展现代屠宰技术,生产冷鲜肉

实行集中定点、机械化屠宰,重点加强绿色环保屠宰技术、分割技术、嫩化技术、脱水技术、防腐保鲜技术、冷却排酸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分割肉、冷鲜肉、包装肉、开发高档冷冻鲜肉、剔骨分割包装肉,精制卷装肉,提高冷鲜肉品质,打造高原品牌,满足区内市场需求。

二、大力生产畜禽方便食品

在畜禽加工及副产品处理上积极落实 “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方针,大力开发方便、安全的熟肉食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加工肉制品,生产风干肉制品、酱肉制品、烧烤肉制品等高档系列干制品,开发豆豉类、茄汁类、五香类肉制品软罐头、香辣酱及西式火腿肠、火腿等真空包装系列产品。

三、发展乳制品加工

进一步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以乳品安全为中心,以“绿色、无污染、高营养”为定位,加快现代标准化奶站建设,发展乳品加工,建立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现代乳制品加工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乳制品工业,重点加强高密度发酵与酸乳制造技术、冷冻干燥脱水与高档奶片加工技术、防腐保鲜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等的推广普及和产业化应用,迅速提升乳制品加工制造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世界屋脊名牌奶制品。并根据消费市场趋势,有针对性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大力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酥油、奶渣等产品,改进包装,增加文化寓意,弘扬西藏饮食文化。

第四节林下产品加工领域

立足于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加大林下资源开发及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扩大生产规模,组织一批支撑项目,进一步扶持区内林下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引导企业申报林下资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发展。

一、加快特色食用菌建设

发展松茸等食用菌精深加工,生产菌类冻干制品、食用菌多糖、休闲菌类制品,形成以食用菌精深加工为重点,以高附加值产品为导向的食用菌产业格局。着重建立我区食用菌出口基地,打造食用菌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山野菜加工

重点选择贮量大、销路好的山野菜种类,开发有高原特色的山野菜汁、罐头、野菜干品、速冻菜、保鲜菜等系列产品。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保鲜贮藏技术,保持原料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提高山野菜产品的档次。开辟山野菜观赏园区和采摘园,将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以山野菜为主题内容的生态旅游。

第五节油脂加工领域

立足于区内市场,着眼区外高端市场,大力发展菜籽油加工,发展油脂精细加工,生产功能性油脂,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发展。(见图4-4

一、发展菜籽油加工

立足于区内市场,推动双低油菜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油脂浸出、精炼工艺,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生产一级菜籽油、浓香菜籽油及菜籽调和油。建立双低菜籽油品牌,提高菜籽油的竞争力。

二、打造高端食用油

加强以野生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加大木本油生产。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打造高端食用油品牌。

第六节保健食品加工领域

利用我区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推动以高原生物及功能性油脂等为基础的保健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开发富有我区地域特色的新型保健饮料、保健口服液及保健胶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原生物特色保健食品作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的高速增长点,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青稞、荞麦系列保健食品开发

利用生物提取、生物发酵等技术,从荞麦和青稞中提取分离荞麦黄酮及β-葡聚糖和红曲,复配其它功能因子,开发出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的系列保健食品。

二、发展畜禽副产品生物加工

立足牦牛、藏香猪、藏鸡、藏系绵羊等资源优势,利用高新技术,不断挖掘骨、血、乳、脏器等资源的开发价值,开发和生产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档保健食品和营养食品。重点开发生产牦牛超氧化物歧化酶、牦牛骨粉、血红素、凝血酶、干酪素、硫酸软骨素、牦牛蛋白小分子肽、牛心细胞色素C、肝素钠、胱氨酸等特色产品,提高畜禽产品利用率和产业化程度。加大高原特色畜禽副产品精深加工力度,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高原生物保健食品

立足于区内高原特色生物优势,如红景天、藏红花、虫草等资源,开发缓解体力疲劳、降血脂等功效的保健饮品、口服液、胶囊等产品。

四、发展功能性油脂

加强菜籽油、核桃油与月见草油、松籽油、沙棘油、β-葡聚糖的工艺调配,结合藏医理论,辅以藏药材,生产降血脂、降血糖、生发(养发)油、按摩护肤油等功能性油脂和化妆品,实现油脂综合利用。

第五章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使西藏成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的发展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第一节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区物种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高原特有生物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分布范围狭窄,生态环境脆弱。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的产业化发展中受利益驱动出现的不合理采集、废水废气乱排放等问题,必将加重对草原、森林、大气、水等资源的承载力,导致草场的退化、物种的失衡、生态的破坏。

第二节大力做好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

一、坚持保护生态与走可持续发展共赢之路

牢固树立向生态建设要效益的意识,充分认识保护生态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发展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

二、发展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产业发展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各种特色生物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保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坚持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路子

严格限制高耗能企业发展,鼓励产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制定和推广应用节能标准,实行节能奖励制度,扎实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

四、坚持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

坚持走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循环经济利用率高,产业链匹配合理的产业发展道路。实行科学经营管理,建立固、液、气等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做到固废弃物零排放或低排放。

第三节 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的任务

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主要目标,以种植、养殖和采集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环境生态化为要求,追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将绿色生产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实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选用清洁原料,采用清洁的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合理使用特色生物资源,降低生产能耗,减少排污,实现产业发展和环保一体化。结合资源供给,运用高新技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综合利用,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结合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加工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节能减排指标,包括余热利用、大功率电机节能、工业减排等,达到国家节能减排标准。

第四节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从源头抓起,保护各种生态资源

从源头抓起,保护物种、草场、森林、水资源等。对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中需要的各类生物资源进行开发评估,根据资源条件和基础,选好优势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以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既要扩大产品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也要体现高原特色,将具有高原特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对总量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

把节能减排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节能减排核查核算工作,强化对总量减排工作的考核。坚持一手抓污染物存量削减,一手抓总量控制,把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完成总量减排指标的企业,核发许可证继续生产,对于不能完成总量减排指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核查达标后再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

三、制定并出台措施,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制定并出台措施,落实各项已有的环境经济政策,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建立严格的排放标准,实行项目审批与总量控制挂钩。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满足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没有排污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未完成污染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不予审批其新、改、扩建项目。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以新带老”、“以大代小”的措施,实现“增产不增污”。

四、加大投入,激励并指导企业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工程

加大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配套资金的投入,指导企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节水减排成效,开展中水回用,节约新鲜水用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污水处理能力。要求企业必须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加强末端控制,推进和完善集中供热工程,积极开展余热回收利用工程。要求企业加强固体废物源头管理和末端控制,建立较完善的废物回收体系,加强废物综合利用。

五、加强环境监管,建立污染物减排测算系统

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测、监察硬件能力。建立污染物减排测算系统,做到心中有数、任务明确、责任到位。督促已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推动正在建设或尚未开工的治理设施加快建设进度,强化过程减排;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管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强化执法减排。

六、实行清洁生产,推进生态管理

对在建和拟建的食(饮)品工业园和集中区加强园区建设,在园区内打造产业循环体系、污染控制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与废物代谢链,督查园内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促进园区内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生态化发展。集中对大气、水污染物的控制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重点控制污染物和废物的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废物生命周期评价系统,建立生态建设信息公告制度,推进产品的生态管理,注重人居生态建设等。


第六章 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区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全区各级政府部门在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建设中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对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正确履行职责,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提出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强化政策落实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对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用好用活我区的一系列财税金融、兼并重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新型援藏机制,将经济援藏、产业援藏、市场援藏与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加大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对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的援助力度。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落实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法规及相应配套实施细则,创建良好的投资及生产经营环境,为确保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第二节 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与发改、环保、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指导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协调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力度,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成立自治区高原生物和食(饮)品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协会在食(饮)品产业发展中为食品企业服务的作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协调企业间的关系。

第三节加大资金扶持

改革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争取更多的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援藏资金投入产业建设中。充分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中,推进企业股票上市、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争取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我区更大的支持。争取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安排的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向我区倾斜,自治区安排的产业发展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向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上倾斜。重点支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节能减排、质量安全体系、诚信体系、品牌等建设。

第四节 加快科技创新

安排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帮助提高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大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科技、资金和人才投入,整合资源,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和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统一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第五节注重人才培养

制定针对生产、科研、营销、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计划,充分依托高等院校、专科学校、培训机构,采取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专家讲座、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大产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争取内地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进行人才援藏。努力改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和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的运行机制,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

第六节 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健全相关法规、规划和制度,继续强化标准制定与认证工作,强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合法有效的标准组织生产,鼓励企业采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订企业标准。继续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企业开展食品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产品自检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召回制度,加强产品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第七节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

第八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生产、加工、销售中的应用,建立食(饮)品产业信息化管理服务网络、数字化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建立技术和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加快营销、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网络联盟。为企业开发技术、开拓市场以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比较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推动和扩大我区食(饮)品企业与国内、国际食品工业生产、科技、人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交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电子商务在食(饮)品营销中的应用比重,增强食(饮)品产业发展活力。

第九节 加大宣传力度

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高原生物制品及绿色食(饮)品的绿色、健康宣传力度。开辟产业旅游路线,通过体验旅游,购物旅游,进一步扩大产业中旅游商品的发展空间。加大政府及对口支援省市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品的宣传与销售,促进高原生物制品及绿色食(饮)品企业走向区外,走向世界。